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人文民俗 > 正文

贵州建造的这栋石头房子斩获建筑大它是怎么做到的?

类别:人文民俗 日期:2017-12-4 14:47:58 人气: 来源:

  2017年10月20日,“2018年国家设计”获名单在其官网上公布,贵州西线工作室(west-line studio)的作品“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”和“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”,分别获得该项的建筑设计类唯一金、优胜。

  国家设计的参选有一定的,并且性竞赛,只有设计事先被提名,才能参与该的竞争。提名由大赛评选委员会,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获得过国际著名设计的作品中筛选。

  (中国首次斩获国家建筑设计类金的建筑师:魏浩波(右)与建筑师谢劲松(左)。本报记者刘婷婷/摄)

  没有庆典的时候,车田村的文化中心很安静。它立在一个斜坡上,青灰石板的屋子,在斜坡上向四周延伸开来。屋子之间又通过天井和廊道相通,一片一片的屋顶也是倾斜的,不规则石板地铺在,呼应着周围的青石板民居,以及层层堆叠排列的山体。

  2015年,车田村文化中心建成。然而,在车田村中心,它却像一位年迈的,守候着村庄和这里的人们,仿佛在这里存在了几百年。

  2017年10月20日,“2018年国家设计”获名单在其官网上公布。贵州省贵安新区车田村文化中心,获得唯一金。

  大组委会这样描述车田村文化中心,“青石的独特运用,为建筑营造了神秘的空间,同时显示了建筑师对于当地石头文化的深刻尊重。”

  “这个建筑,讲的是一个石头的故事。”车田村文化中心的设计主持之一,西线工作室首席建筑师魏浩波说。

  2012年,西线工作室接到一个项目委托,在贵安新区的车田村设计一个文化活动中心。按照西线工作室的工作方法,开始设计之前,要先对项目所在地的人文地理等环境进行调查。

  在魏浩波看来,建筑应该扎根在建造的地方,与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有机结合,最终以一种特定的方式,融合甚至消失在环境中。“好像这个建筑是从这个地方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,只是方式是现代的。”

  对于车田村,西线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很熟悉。“在这个项目之前,我们就在车田村进行过很多次田野调查。”项目的另一位设计主持者,西线工作室总负责人谢劲松介绍,对于贵州乡村的调查,是工作室的日常工作项目之一,“我们从中汲取灵感,完善工作和体系。接到这个项目之后,我们又对车田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。”她说。

  车田村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自然村落,村子周围生产青石板,自古以来,老百姓的房子都是以青石板为原材料建造的。俯瞰车田村,它周围一圈一圈的山体,也像老百姓石头房子的石材组合方式一样盘旋叠加。

  项目的施工,没有使用专业施工队,而是由当地村民完成。一方面,当地村民对外来施工队比较,“他们不想外人在自己的村子建房子”;另一方面,由当地村民负责施工,也为建筑注入乡土气质,让建筑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,更为融合。

  但由于当地石材的加工古法已经失传,当地村民盖房子早已使用现代工具对石材进行加工切割,而魏浩波用古法加工石材。“我们并不是现代技术,但是具体到这个项目,古法加工石材才能达到我们的设计效果。”在他看来,从某种程度上,文化中心是对车田村历史的叙述。

  组织村民施工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这支乡土施工队,前前后后换了三位负责人。这个过程虽然耽误了工期,却也将这个村子当下的生活状态,记录进了正在建造的文化中心当中。

  “第一任施工负责人专注技艺,但是对于团队的管理松散,所以一年后村民们就把他换了下来,但是从他手里出来的石材,都是按照古法加工的。第二任施工负责人,讲求效率,管理水平高,却不按照要求施工,为了节省时间,他让工人们用现代方法加工。出来的石材虽然规整、标准化,可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。第三任施工负责人就吸取了前两任的教训,注重技艺和人的管理。最终,项目施工在他的手上按要求完成了。”魏浩波说。

  三个时期加工出来的石材,都被用到文化中心的建造中。“我们没有刻意对石材加以选择或者。”谢劲松说,三个时期的石材,各有特点,像年轮一样记录了建筑的生长。同时,建筑整体上也叙说了车田村当下村民的生活形态。

  文化中心落成后,谢劲松有一次过,顺便去看了一眼。广场上,她偶遇了一群跳舞的苗族年轻人。这群年轻人并不是车田村的人,而是特意从几公里外的村子赶来,在文化中心举行婚礼。“文化中心已经成为车田村附近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。从这个角度讲,文化中心重构了城市化进程中被空心化、分散化的乡土。”她说。

  谢劲松按下快门,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在层叠的石墙前围成一圈,临近春天,石墙周围的枯树正要冒出新芽。

  如果说金作品车田村文化中心,是西线工作室在乡土间的成功,那么,获得优胜的“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”项目,则是西线工作室在现代建筑本土化方面的大胆探索。“两个作品,代表了西线工作室的两个方向。”魏浩波说。不过,实际上两座建筑在上是共通的。“只是救援中心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,需要高度的抽象、系统的建构、对职业共同体模型的探讨。”

  在救援中心内部,很多空间有这样的特点:一座楼梯,被的光氛围。魏浩波解释,这样的设计,实际上是对贵州传统聚落氛围制造方式的提炼。

  “在空间处理上有意识的设计了光氛围与楼梯的组合。在这里,图腾被转译成雕塑版的楼梯,阳光从彩色天窗与高侧窗中倾泻而下,创造出鲜活的场所感。”他说。

  救援中心的主色调为消防红,与周围的绿色山体形成一种强烈反差。“这是与车田村文化中心的不同之处,车田村文化中心强调融合于环境。而应急中心则突出一种存在,它是紧急的,需要提醒人们注意。”谢劲松解释,不过由于建筑本身是依山势而建,所以从整体性来讲,救援中心虽然突显,却并不突兀。

  在红色建筑主体中央,则是一排白色建筑。谢劲松介绍,“这栋白色建筑是荣誉中心。白色代表的荣誉,把荣誉中心放在建筑群中心,寓意的荣誉是烈火中生长出来的。”她说。

  她介绍,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不同于传统的,而是应急救援系统+办公系统+体能训练系统+荣誉与普及教育系统组合的,有荣誉与感的共同体生活模型,“是世界著名的有特色的消防站之一。”她说。

  正如这两个藏在贵州深山中的项目一样,魏浩波和谢劲松创办的西线工作室也一直隐于中国西部贵州。西线年,一直专注于贵州乡土建造。十多年来,他们的作品在贵州许多地方生长。近年来,西线工作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建筑界的关注。

  在获得国家设计之前,车田村文化中心就获得了国际权威建筑ArchDaily评选的“2017中国建筑年度冠军”,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被众多国际专业誉为“国际最具特色的消防站之一”。

  魏浩波和谢劲松都是贵州人,研究生毕业后都曾经在一线城市的设计事务所工作,可是,漂了一圈,他们还是选择回到贵州。

  “大城市的设计师大多是海归派,他们的和工作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国外影响。在一线城市做的那些成熟的、标准化体系的建筑,不是我所追求的。我喜欢能够给我带来思考,激发设计师创造力的东西。”

  “复杂的地理空间、丰富的乡土世界、有意思的故事传说、特有的乡村传统聚落……都是贵州独有的魅力。比如西江千户苗寨,那里的民居建筑群,绕着大山,呈一种螺旋上升状态。仔细研究你会发现,这实际上是一种‘差序格局’的体现。建筑的关系,呼应着人的关系,乡土社会的结构。在贵州广袤的乡土,这样的例子很多。”魏浩波感叹,这对于建筑师而言,生逢此时、身在此地是一种幸运。

  十多年来,西线工作室的建筑师们寻访了贵州几百个传统村落。“我们并不是有项目才下村子,而是把村子的田野调查作为工作的一部分。”谢劲松说。

  “上山”是将贵州山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,转换为建筑的空间控制方式。“比如,依照山势而建的应急救援中心,用当地石材作为材料建造车田村文化中心。”

  从这个角度讲,西线工作室的工作与人类学研究有些相似。费孝通先生有《乡土中国》,而魏浩波和谢劲松则带领他们的团队,把对贵州乡土的调查研究,用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。他们的建筑因而有生命,会讲故事。

  实践证明,相比于一线城市标准化的工作方法,西线工作室“上山下乡”的工作方法,更能在西部乡土间生根。

  2011年,西线工作室参加一个竞标项目:世界丹霞自然遗产地赤水游客接待中心。这本来是一个差点与西线工作室失之交臂的项目。

  竞标的准备时间很紧。在竞标的前一天早上,对方通知竞标时间提前到当天,这意味着,魏浩波必须带着团队立即赶到竞标地赤水。当时,贵阳到赤水的高速公还没有修通,单程需要将近8个小时。对于西线团队来说,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不过,魏浩波和谢劲松没有放弃,跟对方沟通后,他们的陈述被安排到最后一个。准备好资料,他们出发时,已经临近中午。最后终于在晚上7点赶到赤水。

  幸运的是,当天的竞标单位很多,他们赶到的时候,竞标还没有结束。轮到西线工作室陈述的时候,已经是晚上9点钟。“当时,不管是评委还是我们,大家都非常疲惫了。”谢劲松回忆。

  游客接待中心的选址在一个坡度较大的山坡上。其他团队的设计方案,是将山坡铲平,在其上盖房子;而西线工作室则因山借势,就是将建筑斜依在山坡之上,犹如一座红色的飞来峰,与山脚下的白色体量共同形成“丹霞白鹭”的诗学意境。

  “我们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,节省造价,同时还借助山势,使得整个建筑的气势更加宏大。到现场你就能感受到,这个本来只有1.6万平米的建筑,因为建在这样的山坡上,会让你感觉有10万平米那么大。”谢劲松说。

  本来被评审们期望早点结束的最后一家,却被提问、讨论了三个多小时,西线团队的陈述成为当天陈述时间最长的。“看了我们的方案,评审们都很兴奋。其他团队的设计方案,可能最多是讨论下用什么颜色合适,盖几层好。因为他们不了解贵州,不了解赤水,设计方案没有本质上的差异。而我们不同,我们生在这片土地,有对这片土地真正的热爱和了解,我们做出的建筑有温度,有生命。”谢劲松说,最终,他们PK掉来自北上广深以及成都、重庆的团队,虽然迟到,却满分交卷,拿下这个项目。

  “好的东西,不管是专业人士,还是业余人士,大家都看得懂。”魏浩波说,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,在他们一些项目的所在地,当地乡民会仿照他们的做法建民居。比如,在一些地方设置彩色玻璃、天井,让树木从房子里长出来。“这些村民并不是把你的建筑当作一个符号来对待,而是真正读懂了建筑,把它们用到生活中。”

  国际大让西线工作室的名声越来越大。不过,魏浩波表示,他们并不打算把工作室迁往那些国内设计中心的一线城市。在贵州乡土,他们有自己的世界。

  推荐:

  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墨尔本旅游网-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