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人文民俗 > 正文

黄河十四走:追寻文化的根与脉

类别:人文民俗 日期:2020-4-23 17:09:23 人气: 来源:

  “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”习总如是强调黄河文化的重要性,并提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,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,讲好“黄河故事”,延续历史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。10月19日,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建投书局主办的“黄河回响——《黄河十四走》艺术回顾展”在京举办。“黄河十四走”的亲历者共同研讨、挖掘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价值内涵,重温中国民艺之美。在这次带有致义的展览上,杨先让回顾了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美术系的故事,就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,以及如何延长民间艺术的生命等问题,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杨阳,景观建筑师、策展人王庚飞,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李水进行了探讨。在活动现场,还展出了清代的云肩、银饰、布老虎等来自山东、等地的民间艺术作品。

  “陕西剪纸艺人库淑兰,这是个大艺术家,是民间的齐白石、民间的徐悲鸿、民间的梅兰芳。一走进她家窑洞,就看到了敦煌石窟彩绘一般的剪纸。整个窑洞被五彩缤纷的剪纸糊满了,这完全是一座别开生面的艺术。太令人啦!”日前,在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和建投书局举办的“黄河回响——《黄河十四走》艺术回顾展”上,徐悲鸿、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创办者、89岁的杨先让回忆起当年这震撼一幕,依然激动不已。

  1986年底,杨先让开始组织团队连续4年14次行走黄河沿岸,不仅将散落在黄河流域,拥有数千年历史却岌岌可危的中国民艺发掘、整理成书《黄河十四走》,还了一批民间艺术家,让他们的手艺走出村落,世界,得以和留存。被杨先让称为“自己的一号种子”的“剪花娘子”库淑兰,就是在考察中发现的民间艺术家。

  1948年,同乡同学要考国立北平艺专,拉上他,他去了,考上了。“我们这一届跨越了两个时代,由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,由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。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工作者。”杨先让说。

  1952年,杨先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,谁知刻了一幅版画,一举成名,阴差阳错到版画系教书。到上世纪80年代,无师自通的杨先让在版画领域已经卓著,创作出《怀念周总理》《弘一》《延安组画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。他还开创出“彩绘”法:采用中国的笔墨纸色工具,既取西画的构图光色,又取中国画的笔墨渲染,再融进一些版画的线和黑白效果的处理。

  1980年,江丰回到中央美术学院重任院长,着手成立年画、连环画系。杨先让本对年画、连环画不感兴趣。但江丰再三力邀,杨先让就答应了,“我这个人感情用事,又心疼他”。杨先让成为年画、连环画系副主任。

  1983年,杨先让远赴美国探望分离40载的父亲,因此接触到众多国外艺术家,也悄然了他。“到美国参观、看展,自己也办画展。我感觉到对民间艺术比较敏锐,比如,毕加索吸收了非洲民间艺术,就变成了立体派,扬名世界,但是我们国家当时还不怎么考虑这些。我一想,中国的民间艺术那么丰富,能创造出多少个毕加索?”

  由此,杨先让萌发对年画、连环画系“”的念头,想引进大民间美术,创办民间美术系,研究民间美术。但反对声一片。有的说:“从小就是喝洋水学洋玩意长大的,现在可好,愣要向土坷垃里钻,费解!”有的说:“这里放一枪、那边放一枪,到底他想干什么?”画家黄永玉说得更形象:“你总跑到人家‘地’里,自己的‘地’都荒废了!”

  学校勉强答应了杨先让的提议,1986年成立民间美术系,他却落了个“杨先嚷”的绰号。“光嗓门大不行,我感觉我不懂,就逼着自己要去考察”。当时选择黄河,是看重黄河流域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。黄河流域,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。在这一带广阔乡野,积淀了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。生活于封闭、偏僻农村里的妇女,经过一代又一代母女传承,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俗技艺。在这里,多种民俗艺术历经千百年传承,至今犹鲜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。但在另外一方面,许多的古老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剧烈的文化转型危机。

  在《黄河十四走》序言里,介绍了这段民间美术系的诞生始末,“现在大家都知道说民间美术好,说民间美术重要,可是,好在哪里,重要又在哪里?直到我下定决心,率队走访黄河流域各地,才像捅破窗户纸,看清楚民间美术的来龙去脉,也摸着了民间美术的根……”

  上世纪80年代末,交通不便,在黄土高原之上,考察队的代步工具只能雇一辆摩托三轮。他们克服重重困难,足迹遍布青海、甘肃、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、山东8个省(区),考察民间艺术种类、艺术风格、民间艺人、节庆习俗等。

  孕妇梦见死人复活

  杨先让回忆:“这一走得很兴奋,也很悲伤、很失望,眼看着有些东西渐渐,民艺传承人去世的现象也大量存在。常常是千辛万苦打听到一位民间艺人,结果要么是两个月前死了,要么是留下的东西在坟上烧了。”在走访中,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,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,汇集成为汉声社1993年出版的《黄河十四走》一书。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、汉画像石、木版年画、剪纸、农民画、石刻、泥(面)塑等民间技艺,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、反映的民俗风貌、折射的文化内涵等。

  中央美院老院长吴作人对杨先让改建民间美术系十分支持,并肯定他们前往黄河流域考察的意义。他说:“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,我不同意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点。中国的民间艺术大有研究学习的必要……”

  通过《黄河十四走》,许多民间艺术家的名字第一次传出了村落,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也留下珍贵的图文资料。比如,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洛书,皮影艺人潘京乐,等等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库淑兰用剪纸讲述中国故事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”称号。

  杨先让的“黄河十四走”,探寻了艺术的根与魂。黄永玉认为:“这一走,就好像当年梁思成、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,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,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……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,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、一个方法,是一个铁打的、无限远大的可能性。”《黄河十四走》出版25年后,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首版,颇受关注。

  回顾艺术历程,杨先让从不靠卖画赚大钱,一头钻进民间美术,无怨无悔。他说,他所做的一切可以告慰老师徐悲鸿,可以告慰老院长江丰。“徐悲鸿活着的话,会给我一个大。江丰活着的话,也会给我一个大。”

  在“走黄河”的过程中,一位老艺人的话“你们的艺术是讲道理的艺术,俺的艺术是不讲‘理’的艺术”,杨先让至今依然记忆犹新。在10月26日举办的“行走的黄河,寻找失落的根和魂——《黄河十四走》背后的故事”中,他还用此表达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。“民间艺术你说它不讲理,它都有理,它的色彩绝对不是西画的色彩,西画的色彩用反光等画它的色彩,中国画里红的就是红的,绿的就是绿的,但民间可不讲这些道理,怎么好看怎么来。画一朵花,叶子绿的不好看,就换成红的,或者花的,这就是民间艺术的道理。说人家不讲道理,我感觉人家也讲道理,就像齐白石的画一样,在似与不似之间。”杨先让说。

  在“走黄河”、考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,杨先让对中国当代艺术的,也逐渐有所思考,有所领“民间艺术是不讲理的艺术”悟。他坦言,与艺术和中国非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相比,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显得独特而丰富,遗憾自己认识它太晚了。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,所包括的民间传说、音乐、舞蹈、歌曲、戏曲、工艺和美术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,具有共同的民族气质、风格,是民族艺术的元气、精华所在。珍惜它,发扬它,应该是严肃而且迫切的课题。抢救民间艺术遗产的责任,毫无疑问要由我们这一代人承担起来。

  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19)》,对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...压缩垃圾车https://www.china.cn/p4p/115497.html。

  

关键词:人文民俗美文
0
0
0
0
0
0
0
0
上一篇:搜狗学术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墨尔本旅游网-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