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人文民俗 > 正文

重走川盐古道BR《环球人文地理》2017年5月号月刊

类别:人文民俗 日期:2017-7-1 20:30:59 人气: 来源:

  《南方人物周刊》曾做过一期专刊,“四川人是天下的盐”。文中说,盐是为四川人找到的一个最好的譬喻:四川人是天下盐味最重的人,喜欢用嘴巴去丈量人的生命价值,若是豪爽,浑身通泰,不拘一格的,大家都说有盐有味;反过来,一辈子谨小慎微,为物所役,与邻为壑的,就是没盐寡淡。事实上,古代的川盐也曾输入到很多缺盐的省份,留下了很多川盐古道。最新一期的《环球人文地理》重走川盐古道,回望这一条条中国古代盐业经济的生命线。

  由于大多数盐场都位于长江干道及其支流上,所以川盐最初的运输,主要依靠水运来实现。在地域上,川盐运输主要向东、南两大方向辐射,长江及其支流是川盐运输的主要水通道,这些江河与连接各运盐口岸的陆运盐道一起,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盐运输网络。通常所说的“川盐古道”,源头起于四川(包括今重庆)东部及南部产盐区,跨越川、鄂、湘、黔、滇各省,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中部与西南腹地,它不仅仅是一条运盐之,而是数千年间逐步成型的庞大综合运输网络。

  在川盐经济的带动下,大批资本雄厚的外地商人进入四川,一批新的商业场镇在巴蜀地区的江河码头及水陆节点上逐渐兴起、发展,形成各地盐场古镇特有的建筑风貌,成为运盐上一道道特殊的风景。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,许多地方还形成了一些与盐相关的节日、美食,它们与古建筑一起,成为巴蜀大地上珍贵的盐业文化遗存。

  贵州不产盐,在新中国成立以前,贵州人所需食盐大部分从四川运入,故称之为“川盐入黔”。川盐入黔历来以水道运输为主。清乾隆元年,四川省巡抚黄廷桂将川盐入黔的水道分为永、仁、綦、涪四大口岸。黔之盐,均由自流井和五通桥盐场运往长江各口岸的入口处,再沿这些河道运往贵州各地。有学者统计过,川盐入黔的盐全程三千九百公里,其中崎岖险峨之山径、滩礁林立之河道便占两千五百多公里,全靠人背马驮、人力拉纤,虽日日兼程,也要长达两三月以至五六月才能运到,若遇战乱,一阻经年也是常有。在盐道上做背盐苦力的,皆是山区穷苦百姓,称为盐背子、背子客,他们常年负重跋山涉水,往来盐道,生活艰辛无比。如今,这些纵横交错的古盐道早已结束了运盐的,渐渐退出历史舞台,静静地述说着运盐往事。

  推荐:

  

关键词:环球人文地理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墨尔本旅游网- All Rights Reserved